据本报记者了解,在2013年下半年“奶荒”之际,部分乳企经过研判认为2014年原奶价格还会上涨,所以开始在国内和国外疯狂采购。但让企业主始料未及的是,2014年2月成为原奶价格拐点,随后进口奶粉价格开始回落。
1月13日,北京朝阳区卜峰莲花超市里很大一块场地被牛奶占据,普通纯牛奶和有机纯牛奶整齐地堆在那里,一些赠品也挂在堆头的一侧……促销员在卖力“嘶喊”,但很少有顾客问津。
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记者翻阅微信朋友圈,发现各地奶农“倒奶”的消息仍在传播,关于这个事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,乳业专家也纷纷支招:比如,对进口乳品增设门槛,政府推行奶粉收储制度,等等。
事实上,对于周期性、全球化的乳业产业链而言,上游供给出现问题,往往是因为下游消费需求掉链子了。
本报记者查阅蒙牛乳业、伊利股份(27.73,-0.630,-2.22%)和光明乳业(18.37,-0.260,-1.40%)最新财报发现,三家公司2014年存货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。伊利股份截至2014年9月30日的存货为43.67亿元,与年初相比增长18.57%;光明乳业截至2014年9月30日的存货为25.21亿元,比年初的15亿元增长68%;蒙牛乳业截至2014年6月30日未经审计的存货为44.6亿元,与年初相比增长73.07%。
对于存货高企的原因,光明乳业在财报中解释称,“主要是本期奶粉采购与产成品增加。”如果仔细推敲,上述存货增加的两个原因,均是造成原奶供给“相对过剩”的“罪魁祸首”。
据本报记者了解,在2013年下半年“奶荒”之际,部分乳企经过研判认为2014年原奶价格还会上涨,所以开始在国内和国外疯狂采购。但让企业主始料未及的是,2014年2月成为原奶价格拐点,随后进口奶粉价格开始回落。
犹如股市操作中的“补仓”,部分企业在进口奶粉价格下跌的同时仍在进口,因为不知道“底部”在哪里。一位国内上市乳企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坦言,“奶源过剩导致工业粉(将原奶加工成的原料粉)产量增多,占有资金多且亏损大。”
乳业专家宋亮向本报记者分析称,乳企需要用一段时间来消化库存,且随着原奶价格下滑,当初采购生产的原料粉就显得成本过高,因此在市场终端进行产品降价的可能性很小。
上述乳企负责人也表示,除了原料成本和财务成本,人工、水电气和环保等成本也在持续增加。“在满足中低端产品产销量的同时,公司也积极开发一些功能性、高附加值的产品。”
推荐网站:
法制日报广告刊登电话:13811212117(同微信) 01056192848 《法制日报》中央级全国性报纸,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向国内外发行、立足法制领域的中央级法制类综合性日报。1980...
|